东坡肉的做法

  • 2025-07-13 04:57:59
  • 40

东坡肉是中国传统名菜,以北宋文学家苏轼(号东坡居士)命名,其特点是肉质酥烂、色泽红亮、肥而不腻。这道菜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,实则蕴藏着对火候与食材的精妙把控。以下将详细介绍传统东坡肉的制作步骤与配方,还原这道千年名菜的本真风味。

一、食材准备(2-3人份)

主料:

- 带皮五花肉 1000克(选择三层肥瘦相间的"五花三层",肉质紧实有弹性,皮厚约0.3厘米最佳)

- 绍兴花雕酒 500毫升(传统做法专用,若无可替换为黄酒,但风味会略有差异)

辅料:

- 生姜 100克(选用老姜,切片备用)

- 大葱 50克(取葱白部分切段,葱绿打结)

- 冰糖 80克(优先选择黄冰糖,甜度更温润)

- 生抽 60毫升(推荐酿造酱油,提鲜增香)

- 老抽 15毫升(控制用量避免过咸,主要用于上色)

- 清水 300毫升

- 干荷叶 1张(提前用温水泡软,增添清香并解腻)

- 棉线 适量(用于捆绑肉块定型)

二、预处理步骤

1. 肉块修整

将五花肉表皮用镊子仔细拔除残留猪毛,用刀刮净表皮污垢。将肉切成8厘米见方的方块,注意保持肉皮完整。切面朝上时,用牙签在肥肉部分扎数十个小孔(便于入味和油脂析出)。

2. 焯水去血沫

锅中加入足量冷水,放入肉块(皮朝下),加入5片姜、10毫升料酒。大火煮沸后保持沸腾3分钟,期间用勺子撇净表面浮沫。捞出肉块立即用冰水浸泡至完全冷却(热胀冷缩使肉质更紧实,避免煮散)。

3. 定型捆绑

用厨房纸吸干肉块表面水分,将肉皮朝下放在棉线中间,采用十字交叉法捆扎(先纵向缠绕4圈,再横向缠绕4圈,绳结系在肉皮一面)。捆扎力度需适中,过紧会导致肉质变形,过松则无法固定形状。

三、炖煮关键步骤

1. 砂锅打底防粘

取砂锅一只(必须使用厚底砂锅,避免局部过热糊锅),锅底铺竹篾或筷子(防止肉块直接接触锅底),放上泡软的荷叶(叶面朝上),再铺一层姜片(约50克)和葱段,形成透气的垫层。

2. 分层码放食材

将捆绑好的肉块皮朝下放入砂锅中央,周围摆放剩余姜片。取小碗混合生抽、老抽、冰糖,均匀淋在肉块上。沿锅壁缓缓倒入花雕酒和清水(液体总量需没过肉块2厘米,若不足可补充清水)。

3. 古法密封炖煮

用大盘子倒扣在砂锅口(代替传统陶盆),盖上砂锅盖,确保完全密封。大火烧开后转最小火慢炖1.5小时(关键:保持汤面微沸状态,避免剧烈沸腾导致肉质散碎)。

4. 翻面二次炖煮

1.5小时后小心取出肉块,解开棉线,将肉皮朝上放回砂锅中(此时可更换新的荷叶提升香气)。重新盖严锅盖,继续小火炖煮1小时。此步骤使肉皮充分吸收汤汁,形成红亮的色泽。

四、收汁与装盘

1. 收汁提味

炖煮完成后,用铲子将肉块小心盛入平底锅中(皮朝上),滗入砂锅中的原汤(过滤掉姜片和葱段)。开中火收汁,期间用勺子不断将汤汁舀起淋在肉皮上(此过程约15分钟,至汤汁浓稠呈琥珀色)。

2. 定型切块

将收汁后的肉块连带汤汁倒入盘中,自然冷却至室温。去除棉线,用锋利的刀沿边缘切去多余油脂,再按3×3厘米的规格切成方块(保持皮面完整)。

3. 传统摆盘

取圆形深盘,底部铺新鲜荷叶(或焯水后的青菜叶),将肉块皮朝上整齐码放成宝塔状。淋上剩余的浓稠汤汁,点缀少许葱丝或枸杞即可上桌。

五、关键技术要点

1. 火候控制:全程使用小火慢炖,遵循苏轼"慢着火,少着水"的古法,确保肉质酥烂而不散架。

2. 油脂处理:焯水后的冰水浸泡和炖煮时的皮朝下放置,能有效去除部分油脂,使成品肥而不腻。

3. 调味平衡:生抽与老抽比例为4:1,冰糖用量为酱油总量的60%,花雕酒与清水比例5:3,此配比能呈现咸甜适中的复合味型。

4. 容器选择:必须使用砂锅炖煮,其保温性能使食材受热均匀,陶土材质还能吸附多余油脂。

六、风味特点与食用建议

正宗的东坡肉应具备"三红四白"的特征:肉皮红亮、肥肉乳白、瘦肉粉红、汤汁琥珀红;口感上达到"入口即化"的境界,用筷子轻夹便能分离,肥肉在口中融化时带有荷叶的清香,瘦肉则保持鲜嫩多汁。食用时建议搭配米饭或馒头,将浓郁的汤汁拌入主食,更能体现这道经典名菜的独特魅力。

这道传承千年的东坡肉,不仅是一道美食,更是中国饮食文化"以味为核心,以养为目的"的生动体现。通过精准把控每一个步骤,在家也能复刻出兼具历史底蕴与美味口感的传世佳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