灌汤包的做法
- 2025-07-16 08:46:12
- 8
灌汤包以皮薄馅足、汤汁浓郁著称,轻轻咬开薄如蝉翼的面皮,鲜美的汤汁瞬间在口中爆开,搭配紧实弹牙的肉馅,是无数人心中的中式美味标杆。想要在家复刻这道经典小吃,关键在于掌握皮冻的熬制、面团的揉制和包制的手法。以下为6人份用量,从食材准备到成品出锅,详细拆解每一步的操作要点。
一、食材准备
【皮冻材料】
猪皮 300克、姜片 5片、葱段 3段、料酒 15毫升、清水 800毫升、盐 3克、白胡椒粉 2克
【馅料材料】
猪前腿肉 400克(肥瘦比3:7)、葱姜水 100毫升、生抽 15毫升、老抽 5毫升、蚝油 10毫升、盐 4克、白糖 3克、白胡椒粉 3克、香油 10毫升、皮冻丁 200克
【面皮材料】
中筋面粉 300克、温水 160-170毫升(35℃左右)、盐 2克
二、核心步骤详解
步骤一:熬制Q弹皮冻(关键:胶质浓郁,细腻无杂质)
1. 处理猪皮:猪皮洗净,冷水下锅,加入2片姜、1段葱、10毫升料酒,大火煮沸后撇去浮沫,继续煮5分钟至猪皮微软。捞出后用冰水浸泡5分钟,用刀刮净猪皮内侧的油脂和外侧的杂毛(油脂不刮净会有腥味,影响皮冻透明度)。
2. 切丝熬煮:将处理好的猪皮切成5毫米宽的细条,放入砂锅,加入剩余姜片、葱段、料酒和800毫升清水,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熬1.5小时,至猪皮软烂、汤汁浓稠(用筷子挑起能挂住薄薄一层胶质即可)。
3. 调味凝固:加入盐和白胡椒粉搅拌均匀,关火后捞出葱姜,将皮冻液过筛到容器中,室温放凉后冷藏4小时以上(或冷冻1小时加速凝固)。凝固后的皮冻切成1厘米见方的小丁,备用。
步骤二:调制鲜嫩肉馅(关键:打水起劲,锁住汤汁)
1. 剁制肉末:猪前腿肉先切成薄片,再剁成细腻的肉末(手工剁制比绞肉机更有弹性),放入大碗中。
2. 分次打水:葱姜水(葱丝、姜丝加100毫升温水浸泡10分钟,过滤取汁)分3次加入肉末中,每次加入后顺时针搅拌至水分完全吸收,直至肉馅呈现粘稠上劲的状态(打水是让肉馅鲜嫩多汁的关键,不可一次加足)。
3. 调味拌匀:加入生抽、老抽、蚝油、盐、白糖、白胡椒粉,继续顺时针搅拌2分钟。最后加入香油封层,防止水分流失,盖上保鲜膜冷藏30分钟(冷藏能让肉馅更紧实)。
4. 加入皮冻:包制前取出肉馅,加入皮冻丁轻轻翻拌均匀(皮冻丁最后加,避免提前融化)。
步骤三:揉制筋道面皮(关键:软硬适中,薄而不破)
1. 和面醒发:中筋面粉中加入盐,分多次倒入温水,用筷子搅拌成絮状,再上手揉成光滑的面团(面团硬度类似耳垂,太硬则皮厚,太软则易破)。盖上湿布醒发20分钟,让面筋松弛。
2. 搓条下剂:醒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,搓成直径3厘米的长条,用刀切成每个8-10克的小剂子(比普通包子剂子小,保证皮薄)。剂子切面朝上,撒少许干粉,用手掌按扁成小圆饼。
3. 擀制面皮:用擀面杖将小圆饼擀成中间厚、边缘薄的圆形面皮(直径约8-10厘米,边缘厚度不超过1毫米),擀皮时需均匀用力,避免厚薄不均导致漏汤。
步骤四:包制灌汤包(关键:捏褶紧实,收口不漏)
1. 放馅捏褶:取一张面皮放在手心,中间放入约15克馅料(馅料中尽量带1-2块皮冻丁),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面皮边缘,顺时针方向依次捏出18-22个褶子(褶子越多越美观,也能更好锁住汤汁)。
2. 收口定型:捏到最后一个褶子时,将收口处轻轻向里按压,形成螺旋状的顶部,确保收口严实(若有缝隙,蒸制时汤汁会溢出)。包好的包子放在刷过油的蒸笼屉上,间距保持3厘米,避免粘连。
步骤五:蒸制出锅(关键:火候精准,防止破皮)
1. 上汽蒸制:蒸锅中加足量冷水,放上蒸笼屉,大火烧开后转中火蒸6-7分钟(时间根据包子大小调整,时间过长面皮会老,汤汁减少)。
2. 焖制出锅:关火后不要立即开盖,焖1分钟让温度缓慢下降,防止包子因温差过大而塌陷。出锅后可在包子表面刷一层薄油,增加光泽。
三、小贴士
1. 皮冻替代方案:若无猪皮,可用50克吉利丁片(提前用冷水泡软)加入500毫升鸡汤中,加热融化后冷藏凝固,口感类似皮冻。
2. 防粘技巧:蒸笼屉可垫油纸或玉米叶,也可刷一层薄油,避免包子粘底。
3. 食用方法:吃灌汤包时先咬开一个小口,吸净汤汁,再蘸醋或姜丝醋,既能解腻,又能激发鲜味。
结语
灌汤包的美味,藏在每一个细节里:皮冻的胶质、肉馅的鲜嫩、面皮的筋道,三者缺一不可。看似复杂的步骤,只要掌握“皮冻熬制足时、肉馅打水起劲、擀皮边缘薄匀、包制收口严实”的核心要点,在家也能做出汤汁饱满、鲜香四溢的灌汤包。趁热咬下一口,感受汤汁在舌尖迸发的瞬间,所有的耐心等待都将化为满足。